书画双绝说大梁 高峰
2008年初冬。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門口。
今天是個好日子。上午十點,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潘學聰的書法作品展,將在此開幕。
請柬上寫得明明白白,開幕時間十點;可九點剛過,門口出席書法展的各界人士就漸次多了起來;進不了展廳,不少人在駐足欣賞書展的會標:翰墨人生,潘學聰書法作品展。
“好潇灑俊逸的書法!”
“誰題寫的啊?”
“大梁啊!“
“大梁?就是畫家梁秋生嗎?”
“不是他是誰?”
“好個大梁,還有這麽一手!”
人們評頭品足,贊不絕口。
大梁,名梁秋生。1957年生于河北滄州,自幼師從夏連雨(大型連環畫《回民支隊馬本齋》作者),先後畢業于河北工藝美術學校、河北師大美術學院、中國連環畫國畫研究生創作班,曾受到賀友直、姜維樸、黃胄、劉大爲等名家指導。上研究生班時創作的連環畫《陪襯人》、《車票》發表于權威雜志《中國連環畫》。對黃胄、劉大爲畫風技法掌握娴熟,後開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並發明兩項專利技法。其創作的大型國畫《改革開放舉世矚目》榮獲“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大型畫展金獎提名獎。先後任滄州師範美術教師、河北人口報、河北日報美術編輯,專業畫家。現爲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藝術學院、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所屬徐悲鴻國畫室執行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畫家王明明,對梁秋生的作品極爲稱道。他在評介梁秋生作品《帕織央》時說,此幅作品用的是八尺整張生宣紙。這麽大張的生宣紙畫工筆有相當大的難度。用生宣紙畫工筆並不鮮見,小幅的生宣紙畫工筆不是很難駕馭,齊白石畫蜻蜓蝈蝈都很工細,但那是小幅。這張畫上面的遊絲線條足有半米甚或一米長,勾得均勻自然並不是易事,但這幅畫的線條勾得近乎完美。
《帕織央》一看就是大梁的風格。他的風格是在1984年《小孩周報》(後來叫《少年智力開發報》)當美術編輯時形成的。一份報紙多時二三十個插圖、題圖,還有不少是彩圖,大多是突擊完成,有時在膠片上直接畫,這便逼迫他吸收大寫意國畫的大墨淋漓手法,但需提煉歸納,後逐漸形成了大塊點、線、面排列組合的富有個性的方法。大梁在畫一般的大幅創作時均采用傳統手法,而《帕織央》卻展示了他的個性。
藝術是要誇張、概括,但不能缺乏甚而抛棄它本身的特點,《帕織央》這幅作品則准確地把握了這一原則。綜其畫面的效果、顔色的處理、場景的組織以及一些特殊技法的運用等,是一幅非常優秀、具有欣賞價值的作品。
能得到名家如此贊譽,足見梁秋生在畫壇地位。
其實,梁秋生的書法和他的繪畫,應該是並駕齊驅的。甚至可以講,他在書法方面的付出,絲毫不亞于繪畫方面的努力。朋友告訴我,早在七十年代,十五六歲的他,就開始了展覽館美工的生涯,寫展牌、畫插圖,練得一手好字畫。
有權威機構這樣介紹梁秋生的書法曆程:文革時期寫展牌是整天練手腕,並模仿著古人那遺産;教學的幾年有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味道,心裏明白了不少事;當編輯總要給報紙寫大標題,有了高標准的壓力;現在被稱爲書畫家了,總想寫出特點,好對得起那稱呼。
或許,確實因爲梁秋生特異禀賦和幾十年持續不懈的追求,他的書法受到了北大方正的青睐。在先後開發舒同、啓功、康有爲、宋徽宗的字庫後,梁秋生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不能不佩服北大方正此項目決策者的眼光,梁秋生果然不負衆望:雖然他少年成名,大量臨摹古人及今人名家的作品,真草隸篆各體均下過功夫,但是,他仍舊遍訪名家高手,請智者支招,在這套字庫中張揚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毫無誇張地講,“大梁體”開創了書法界的先河:這是北大方正已經開發的幾套字庫中,唯一一位健在書法家的傾力之作,7260個常用漢字,梁秋生一絲不苟用毛筆書寫;大梁字庫裏面的所有字,沒有加入任何現代修飾;既充分彰顯個性,又近乎完美無缺。
對這套“大梁體”,梁秋生傾盡心血。他坦承,“我的字裏不能要別人的一點東西。”他在自己的字中革除別人的符號,其他書法家的風格絕對避開,再美好的筆法也要忍痛割愛。正如他2005年在大連接受記者采訪時賦詩所講:曾是通宵達旦,苦練真草隸篆,爭得一方席位,脫去古人衣衫。
“大梁體”一經問世,就好評如潮,許多家報刊、電視台、廣告公司爭相使用,一些招牌、展標、題詞屢見蹤影。
業內人士認爲,“大梁體”灑脫俊逸,筆劃靈動,既包藏行草篆古代書法藝術之靈韻,又兼得點線面渾然天成之契合,更獨具書畫審美意識之需求。
“大梁體”能夠得到人們認可,並非偶然。
梁秋生曾向筆者幾次說起報刊標題用字前世今生:
大概在1987年前,報刊上講究的大標題常常是由書法家或是單位裏毛筆字過硬的人寫出來,以示題目重要、突出、講究。那時,毛筆字在報刊上的應用既重要時尚,又有派頭、沖擊力。我在報社期間,寫了無數的標題、欄頭字。那時寫字考慮得多,要講究美感,考慮領導、同事和讀者看著順眼。
自從有了電腦,完了。你看看,從上到下,各級大小報刊,一水的就用一種字,抑或說就一類字——“美術字”。
原來,報紙文章的標題大小,是有規定的,不能隨意加大字號;從出現廣告後,就不一樣了。醒目的大字用在占面積很大的廣告上。由于電腦排版的方便,爲了“搶眼”,編輯隨意加大標題字號。報刊之間也開始了“搶眼競爭”,紛紛改版、創新,追求所謂“沖擊力”。
所以,現在,大大小小的報紙,看誰的標題“粗、黑、大”;可所用的字體呢,還是沿襲了“辦報用字要求”,只有兩三種字體,甚至有的規定只用黑體,認爲那樣有力度。
我也曾是報紙版面改革的參與者,現在的狀況是我始料未及的。哪裏都是一模一樣一個味,誰還有沖擊力呢?我總認爲,沖擊力的前提是要有個性、有創新。
“大梁體”今日脫穎而出,實際上是梁秋生的厚積薄發:他十幾歲就爲左鄰右舍書寫春聯,行書草書揮灑自如;工作後寫展牌,魏碑隸書駕輕就熟;幾十年耳濡目染,潛心研究各家各體。爲了創新,梁秋生“進入古人,又苦苦掙脫”,吸收自然隨意的繪畫筆法;爲了完美,采納點、線、面,整與散,氣與勢的“設計學”原理、“構成學”要素。
梁秋生的“大梁體”生逢其時:一種既有個性又頗具沖擊力的字體,怎麽可能不被越來越多的獨具慧眼者相中呢?
有圖片沒》??? 曾是通宵達旦,苦練真草隸篆,爭得一方席位,脫去古人衣衫。 作品都極個性
望一睹!! 聽說過大梁這個人,沒有見過他的作品。 和大梁吃過飯,但沒有見到他的佳作遺憾! 以下是引用月亮走我也走在2009-1-15 11:52:50的发言:
和大梁吃過飯,但沒有見到他的佳作遺憾!
你什麽時候和他吃過飯呀?我可不熟悉! 這是他的網站,看看吧
http://www.dlysw.com 不敢妄評,只好說不錯! 都有自己網站肯定不錯 有作品嗎,想看看 求圖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