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教育觀:高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一位千年前的教育改革家,道破今日高考迷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當北宋名臣範仲淹在醴泉寺苦讀時,他用劃粥斷齑的方式度過清貧歲月,卻不知自己的教育思想將穿越千年時空,照亮今日學子的迷茫。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季。當千萬家庭爲分數或喜或憂時,這位北宋教育家的真知灼見,對今日的我們仍有振聾發聩的啓示。
拒絕“不耕而獲”的短視
範仲淹曾一針見血地批判當時科舉制度:“不務耕而求獲”——就像不耕種卻奢望收獲一樣荒謬。他將只重考試結果、不重教育過程的科舉比作無源之水。
在《上執政書》中,他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主張“勸學育才”,恢複制舉並使與教育相銜接。他深知:沒有紮實的培育過程,任何選拔都是空中樓閣。
慶曆年間主政時,範仲淹再次提出“複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著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完善教育系統。在他看來,高考成績只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節點,而非終點。
教育的真正價值:經世濟民
範仲淹的辦學實踐令人動容。景祐二年在蘇州,他本已買下一塊風水寶地准備建宅。當風水先生預言此地“必出公卿”時,範仲淹笑道:“既然這是塊貴地,讓出建學堂,公卿將相不是更多嗎?”于是便有了名冠東南的蘇州郡學。
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範仲淹足迹所至,無不興辦學堂。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開啓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他主張教育內容既要有儒家經典的“宗經”,又要兼授算學、醫藥、軍事等實用技能,培養經邦治國的實用人才。這種全面發展的理念,在今日看來依然先進。
超越分數的“先憂後樂”
範仲淹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動體現。他培養的學生,如胡瑗、李觏等,後來都成爲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在範仲淹看來,教育的目的絕非培養僅會考試的“辭賦機器”,而是塑造能擔當天下大任的棟梁之才。他主張考進士要“以策論高辭賦”,“先策論後辭賦”,強調考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王者得賢傑而天下治,失賢傑而天下亂。”範仲淹在《上執政書》中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關系國家命運的本質。他力推的慶曆新政教育改革,雖然因政治鬥爭受挫,卻爲北宋後來的三次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
千年智慧照亮當下
當高考分數揭曉,範仲淹的教育觀給我們三點啓示:
高考成績只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節點,而非終點。範仲淹反對“不務耕而求獲”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強調系統培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經邦濟世的全面人才。範仲淹主張既重經典又重實用技能的教學內容,反對只會考試的“書呆子”。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先憂後樂”的擔當精神。範仲淹培養的學生之所以傑出,正是因爲他們懷有“以天下爲己任”的胸懷。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對高考成績,我們需要這份豁達。
成績理想的學子,當思“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負韶華;成績不如意者,更應明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從來不是由一紙分數決定。
人生路漫漫,高考只是其中一站。範仲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
育真正的價值不在分數高低,而在于培養心系天下、腳踏實地的品格。這種品格,才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精神財富。
當現代教育陷入“分數焦慮”,這位千年前教育家的智慧光芒,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高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太符合當前的形式了
人學生們認清自己,既不悲觀也不樂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路漫漫,高考只是其中一站
育真正的價值不在分數高低,而在于培養心系天下、腳踏實地的品格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