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思維花園
這是一個神奇的花園。花園裏長滿了不同名字的花:親情花,愛情花,友情花,希望花,自信花,失望花,傷心花,憤怒花,悲哀花,快樂花……
這些花不以陽光雨露和土壤爲養分,也不隨季節變化而凋零。它們最直接的生長源來自于人的思維,當思維靠近某一種花的時候,這種花就會急劇生長。而且這些花自成派別,每次某種花急劇的生長都意味著與它相反習性的花以相同的速度衰敗。同時,同派別的花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以其二分之一的速度生長或衰敗。
而人的思維是隨機的、無定性的。它的唯一的辨別能力來自于風的影響。當思維靠向一種花,而這種花是向善的,那風就會助其一臂之力,使思維更快、更長久地靠上去,並會在同一派別的那些花之間圍繞;當思維靠近的這種花是向惡的,風就會對思維産生阻力,雖然這種阻力的最高能量無法與思維的最高能量相比,但可以在思維裏留下印記,這個印記會日益削減思維對惡性花靠近的欲望和機率。
至于風爲什麽會有這種力量,那是因爲風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擔負著一種使命,一種令花園變美麗、令大自然更和諧的使命。
转冰海魚帖子:
[原創]共名與無名
重读文学史,面对五彩斑斓的社会状态,突然有了一种释然。
其实,在社会的前进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文明的副产物。在古老的帝王制社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新社会初期,文学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共名”的约束下,为当时的政权阶级服务,失去了文学的真实,自我的真实。如果没有后来的“争鸣”,也许很多很多的事实都无法被后人正确认识到,也就没有了今天的探析。只是,那些隐含在堂皇的文字后的真实,能被我们理解得有多少?
多元化的“无名”时期的到来,表面上看是迎来了自主,然而事实上,文学更多的是为另一种个人之外的东西服务。蜂拥而至的分支派瓦解了一贯延续的主潮流路线,伴随着多种学科的介入,文学的意义更广泛了。但是个人的真实终究是需要表达的,因而烦闷、无聊这样的流行名词似乎占据、充斥并侵蚀着本应阳光的日子。
费尽心思寻找着比空虚更难过的状态,只为了平衡心中不甘的躁动。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为别人感动、流泪,却忘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最初的梦想。在危难面前患难的坚贞始终拉不近平淡枯燥带来的疏远。尽管偶尔回忆先前快乐的时光,也不能正视当前的平静无奇……面对外来的压力愈来愈脆弱无力,以至于明明在阳光的日子里,却演绎了那么多的悲剧!
这就是后现代的无名状态吧?
没有了群策出力,没有了浩浩荡荡,有的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单影,匆匆隐没在城市华丽的灯光里。还有那些静止在飘渺虚无的屏幕上的文字,以及昙花一现般甜蜜的相聚……
思維花園,這裏有草,有牧馬,有無經意的心情,
花園雖不大,但東西很豐富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