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
第二‘戒和同修’,戒是法則,持戒就是守法,大衆在一起生活,如同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人人要遵守。例家庭內,中國祖先爲我們訂下來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每一個人有他的身份義務,我們每一個人明白自己的身份,盡自己的義務,這個家就和睦!就不會有爭執,這就是家規。還有現在我們講的公司,它也有個章程與法規,寺院內有同住公約,每個人都能遵守,就能和睦相處,故佛家講戒,就是守法的意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杜會的道德風俗習慣,要遵守自己所訂的章程,它是我們小團體的法規,戒和同修就是包括了以上這些事理。第三‘身和同住’,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日常工作平均分配。第四‘口和無诤’,言語和雅沒有爭執。第五‘意和同悅’,每一個人心裏都很歡喜,如同佛法所講的法喜充滿。第六‘利和同均’,利是物質生活,大衆都過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均平,均等,大家就沒話可說,所以這六條是佛法僧團基本的條件,只要我們遵守這六個條件,就是僧團,所以諸位要知道‘僧團’絕對不只是指出家人,一個家庭內有四個人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個家庭就稱之爲僧團,公司行號老板、員工照這個方法去做,公司也就是僧團,所以佛法的教育應用很廣。寺院是佛教的學校,是大衆的模範與代表,更應當要遵守,假如這個寺院不能遵守六和戒,這個寺院就不能稱之爲佛教的僧團,也就不能代表佛陀的教育,只能把它看成是宗教或學術的佛教,若能照上述六個條件去做,那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釋迦牟尼佛傳統教育的道場、機構。還有一個條件很重要,就是同羯磨,‘羯磨’是印度話,中文譯爲會議、議決,所以佛教它是民主的,不管大小事情,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不可獨斷作主,羯磨就是開會,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在會議上提出來討論,會議通過之後,就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意見,遵守大家的決議。佛教是民主的,非常適合于現代的生活,故佛教是非常理想,高尚與開明的教育,也是民主教育的模範。佛的一年一度再教育是結夏安居,現在台灣每年還有一些寺院舉行,但是內容變了質,夏安居的起源是古印度的雨季有三個月,當時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去托缽,若雨季去托缽就相當困難,由于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徒都不出去托缽,因此釋迦牟尼佛制定他的弟子,在雨季三個月當中,不出去托缽,以免讓人說閑話,這三個月可接受居士的供養,飲食由居士送來,同時,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進修再教育。當時,佛的弟子有兩種,一種是常隨弟子,就好像念書還沒有畢業,不能夠自己獨立,得常常跟著佛;另一種是菩薩弟子,已經修學有了成就,可以自己獨立,有責任代佛弘化,每一個人住持一個道場,所以佛法傳播很廣,這些人平常‘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但是自己仍要不斷的求學,這就是利用夏安居,所有這些在各地主持道場的弟子,每年要和佛共住三個月,全部回到佛的身邊,這三個月就是再接受進修教育,就好像暑假時老師不是放假,而是參加進修一樣,可見這個制度非常的好,九個月去教學,三個月進修,每年九個月教化衆生,另有三個月跟佛進修,聽佛講經,若有疑惑,隨時可以請教,同學之間也有互相切磋,交換教學的經驗與心得,這的確是非常圓滿的教育制度,真正值得贊歎,故結夏安居的真正目的是進修教育,以求精進,日新又新。
佛法學習初階,如觀經三種淨業,‘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它的重要性,無論修學那個宗派法門,這是根本法與基礎。前面講過的覺、正、淨是它的綱領。三種淨業則是入學必備的條件。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裏面講的四樁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修學,它是人天的福報。第二條是小乘的福報,第三條是菩薩的福報。第一條是最基本的,做人、升天也要以這爲基礎。孝親與敬師是求學的根本,現今這個世界這麽亂,原因就在世間缺乏賢母與良師,故中國古時政治上的設施,非常重視教育;賢人是要家庭與老師合作才能教育出來,從前的教學是教育,現在的教學重科技,教育是教人怎麽做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因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老師是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沒智慧,與畜生就沒兩樣,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的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
佛法修學的次第,常以四大菩薩爲代表,猶如大學內有四個學院組成,四大菩薩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中九華山地藏菩薩,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代表佛法教學的四個重要課目,等于四個學院,這也是佛法的綱領,不管多少宗派、經論,都出不了這四個範圍。學佛要從地藏學起,大地是我們生活的根本,何況地底下有無限的寶藏,例如資源,我們開采資源,受用不盡。佛講的地是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裏的寶藏是無盡的,心地蘊藏有無限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佛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德能、才藝都與佛一樣,沒有差別。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此寶藏。問題在你自己不知道開采它。佛陀教育就是教人開采心地寶藏,而孝親尊師就是開采心地寶藏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若想發揮自己本性中本具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一定要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性德,爲何佛教這麽重視、提倡它,因您若不從這裏做起,您自己的本性、德能、智慧永遠不能顯現出來,所以佛法是師道、是教育!如育嬰孩,始于胎教,故佛陀教學重視孝親尊師。
慈心是佛心,佛菩薩的心;慈心從孝敬心擴展出來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法中,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的精神,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沒有孝敬心,絕對不會有慈悲心,我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順天下一切人的父母,這個心要擴大。我敬自己的老師,進而尊敬一切衆生,這樣就是大孝、大敬,就成爲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這是佛法修學的程序。慈心是德之用,是現在心,非指過去,或未來,指現在一念心,至誠是心之本體。慈之德用是十善業,修學十善業,十善之體就是慈,佛門慈悲爲本,慈這個字是會意的字,上面是茲,下面是心,就是現在一念心,佛跟我們說,善惡果報是真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佛都不能改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要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業,業是事業,我們要從事善的事業,將來就可得善的果,我們一般人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善的果報,一定要從事善的事業,才能得善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有做惡業而能得善報,做善業得惡報的道理,這些我們要明了與信守的。十善共有十條,它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觀念,有三條屬于我們身體造作的,第一就是不殺生,因爲一切有情它有生命,有靈性,它都是貪生怕死,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爲第一個戒條。我們不願意別人殺害我們,我們也不能殺害一切衆生,所以推己及人,儒家講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加諸于一切衆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這三條是佛法的根本戒,您能夠信守,便能夠得大富、大貴。若不能遵守,殺生的果報是短命,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偷盜的果報是貧窮。邪淫的果報是鴛鴦雀鴿報。所以佛在戒律裏面把這三條列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故佛不是勉強我們做!自己做自己得好處,得利益;若不能修,一切都不如意,因此佛家修學是以慈悲爲本。另外有四條屬于口業,就是言語。言語要謹慎,孔老夫子教學,它有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問對關系很大,言語不能傷人,要柔和、有信用與誠實,所以語業上有四條戒律,第一是不妄語、不欺騙。第二是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第三是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第四是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目的都是欺騙。另外意業有三條戒,不悭貪、不嗔恨、不愚癡。這是十善業,我們若能修學,將來果報是升天,天上的條件就是十善業道。佛教我們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殺則傷慈,傷害自己的慈悲心失卻慧命!不孝親、輕慢師,皆失慈心喪慧命,這個道理一定要明了,明白後才會認真去做。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三句話好比童蒙養正,在佛法修學上,您將來要想成就慧業,這是很重要的修學條件,受持三皈,就是覺、正、淨三寶!三寶從慈心生出,慈心生覺、正、淨。覺就是佛,正是法、淨是僧,這是三自皈,如前所說,第一是覺而不迷,第二是正而不邪,第三是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法門雖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就是覺、正、淨。它是在自己心裏面的,故佛法是內明,是內學,要從自己心地上去做功夫,如果從心外去修,那就變成外道,佛法指的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因爲佛法著重于內心的修養,內心的覺悟,故佛法是自性三寶。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寶,將內心的覺、正、淨,表現在日常生活,與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是行爲上的三寶。例如六根接觸六塵,的確做到不迷惑,沒有邪思,是自性正,沒有染汙,就是自性清淨,變成了行爲上的三寶了。這就叫做三自皈。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依靠與皈依處。除了自性三寶之外,佛法還有住持三寶,住持雖然是外面的形象,但是若沒有這個形像,佛法就不能夠存在與建立,不能利益廣大的衆生。因此住持三寶很重要,它就是形式上的佛教,寺院、庵堂、佛像,經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寶,沒有它,佛法就會毀滅,所以這也很重要,應該尊重護持。住持三寶中的佛寶,佛在世時是沒有問題的,佛不在世時,佛菩薩的形像就是佛寶,看到它就要想到佛,要禮拜,這不是迷信,它的用意是尊師重道,如同我們過去的讀書人提到孔夫子,一定肅然起敬,見到孔子的牌位一定要拜,又例如中國人見到祖宗的牌位,一定要拜,這是‘返本報始’的道理,不忘自己的始祖。佛離開我們三千年了,對佛不忘,自然對我們現在的老師、父母,也會一樣的敬愛與孝順,這些都是孝親尊師的根本。住持的法寶就是經典,佛不在世,住持三寶以法寶爲主,佛教導弟子當他入滅後,囑付後世弟子要依靠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時沒有兩樣,不會走錯路,四依法中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佛所說的絕對可靠。第二經典有很多的譯本,我們要‘依義不依語’。第三佛教導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真正能了生死、脫輪回、真正斷煩惱、生智慧,才是了義經典,一切經典我們要去選擇,因爲佛是隨機說法,經有了義與不了羲,佛經中有講做人的道理,有講升天的,小乘、大乘以及成佛的,佛勸大家要選最上乘的佛法,就是成佛者,而了義當中之了義者是‘無量壽經’,中國人公認的大乘了義經典有法華經、華嚴經等,而無量壽經是尤其難得,它是華嚴、法華的精華。其次是小乘經典,成阿羅漢果,大乘經典成就菩薩,人天的經典是來生得富貴或者升天,這些都有方法,佛也都教給我們,但是我們應選擇最上乘,這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是佛法的修學態度,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修學佛法要理智,不要動感情。以上是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遵守這四條就如同佛在世時沒有兩樣,不會有偏差。住持三寶中,法寶非常重要,另外住持僧寶就是出家人。法是經典,經典需要人弘揚,所謂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典需要人講解,一定要研究,討論發揚光大,讓人人都能明了修學,佛陀的教育才能普及,因此住持三寶,也是我們的依靠,但是真實的皈依是從住持三寶中啓發我們的自性三寶,例如我們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見到經典,就想到自性正,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以上是三皈戒。‘具足衆戒’的戒,是戒律、生活規範,就是律法,它有精神與條文,會隨著時代而修正,因每一個時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有些條文在今日已不實用了,就如同法律也會因時代不同而修正。經典中的戒律,是佛當年爲印度人制定的生活規範,那是三千年前社會的生活方式之下而制定的,我們今天念這個戒本是紀念的意思,並不完全適合用,只有重要的戒條像不殺生,不邪淫等等可以采用,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戒律就修正了而稱爲‘清規’,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百丈大師立的‘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現代化。從百丈禅師把戒律中國化之後,自古代到現在,每一個道場、寺院都有它共住的規約,每一家都不相同,目的在適合道場修行的宗旨。近代佛教要傳到外國,戒律一定要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外國化,外國人才能接受與修學。戒律裏面有律儀,善法與攝衆三大類。善法、攝衆不在戒條內,這是講原則,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只要有利于社會大衆的事情,雖然戒條內沒有也要遵守與實行,攝受衆生如同剛剛所講的如何能讓外國人也能明了喜愛學佛,戒律條文中沒有,也應該特別制定規約,就叫做攝衆生戒。三聚圓戒就是‘律儀、善法、攝衆’;圓是圓滿,佛法以戒爲師,沒有戒,佛法就不存在;如同儒家,沒有禮,儒也沒有了。它代表行爲的准則,所以必須不犯威儀,才能真正守戒守法。因此受持三皈是佛法的入門,具足衆戒是修行的根本。
第三是菩萨福,是最究竟与圆满的福报,但它一定以前面两福为基础,这三种福好比三层楼,底下一层是上面一层的基础,上面一层必须要根据下面一层才能建立。‘发菩提心,深信因(念佛)果(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就是觉心,观经所说:第一‘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心之体。第二‘深心’,就是清净心、好善、好德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也就是慈心悲心,愿愿都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大慈悲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是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处世待人接物要用什么心?自己独处时要用清净心,没有忧虑、烦恼。对待别人要用慈悲心。佛法讲的‘菩提心’与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样的,诚意也是心之体,正心是心之用,所谓儒佛不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根本,佛教到中国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就是它和儒家的教学基本概念完全相同。‘深信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为何证得菩萨果位还要深信因果?须知此地所指的‘因果’不同其他的因果,而是指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菩萨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这一因果。大乘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唯独念佛成佛是真正的因,真实的果。为何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呢?因为无量寿经所讲的就是念佛成佛。佛的一切经中讲成佛的理论与修学方法,最圆满透彻,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它是佛经中的第一经。念佛成佛,念九界就成九界,这是佛法讲的万法唯心造。观经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看您念什么就成就什么。所以说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念天就升天,念人来生就得人道,如果你念贪,来生就是饿鬼,念嗔恚,来生堕地狱,愚痴就变畜生。愚痴就是是非善恶搞不清楚,把善法当恶法,把恶法当做善法。‘念什么成什么’这句话叫我们要三业敬慎,就是心智、思想,言语,造作要慎重,要敬谨,起心动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知因果责任,成败关键在于此,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您若想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一定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前面讲的依法不依人,经典要常常念,念了您就了解自己的看法、想法是不是对的?一切以经典做标准,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它是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修因克果的真实依靠。用佛法的标准,建立共识,以佛为师,以佛为友。‘劝进行者’,就是实践力行,菩萨事业。劝是劝勉,进是进修,我们自己要劝自己努力精进,同时也要劝勉大众学佛,这是我们的责任,把佛陀教育普遍传播,希望每个社会与国家都能遵守与奉行。修身、齐家是自利,治国平天下是利他;做到这些,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是超世永恒圆满的智慧,它的意义都写在无量寿经里面。
大乘修学要领尚有文殊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的展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方便、愿、力、智十度,是菩萨所必修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是出自华严经,这些都是修学的纲领。
佛教教学的艺术,我们如能明了,会对佛教的教学佩服的五体投地。当时释迦牟尼佛教学传道,如同中国的孔子,也是周游列国,到处讲经说法。佛灭度之后,后世教学则讲求艺术表法,教学讲学,教材与教法,完全朝艺术这个方向去走,所以佛门重视音乐、美术、雕塑、建筑,以及其他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在此地跟诸位略略地说一点,佛门里面通常供佛像是一佛二菩萨,例如阿弥陀佛与两旁的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当中的佛代表本体,二位菩萨代表德用。德用何以要以二位菩萨为代表,因为德用是无量无边,佛法将它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智,一是行。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代表行,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也就是大慈大悲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可感情用事。所以佛像供奉是表法的,必要明了此羲,才不致迷信。另外,具体向诸位报告一个例子——如‘天王殿’,正规的寺院建筑,它有一定的形式,一进入寺院,第一个建筑物就是天王殿,也就是护法神,天王殿里面供的俗称‘四大金刚’,实际上就是四大天王,台南开元寺的建筑,供的就如法。天王殿当中是弥勒菩萨,面对著门口,一进门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旁边是四天王。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量大容人,要能笑面迎人才具有入佛门资格,台湾这几年来提倡微笑运动,佛门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倡这个运动,提倡大家的肚量要大,能包容一切,它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它代表我们入佛门,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具此态度才得进入佛门,不能有分别、执著与成见。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它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日新又新,天天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与北方的多闻天王,这二位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多闻。这是护自己的法,护自己的觉、正、净;护自己现前幸福美满的生活,能做到这些才行!不是说我们去烧香拜拜,佛就赐褔给我们,它表现的理事,我们一定要明了,启发心智、身体力行。我们见到持国天王要反省我们在家庭、社会中有没有尽职?不仅要负责尽责,而且天天求进步,不进步就会落伍。所以南方代表光明、智慧、日新又新,怎样做到负责尽责与日新又新?就必须要求学、多见多听,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多闻,才能使您的生活美满、事业成长,才能让您能得到真正圆满的幸福,这是真实的护持,所以佛法中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全部有很深的教学表法意义,您若真正明了,到寺院去参观时就像进入佛陀教育博物馆,您流览一遍后,佛法中的精华就全部得到了,所以它的确跟宗教不一样,它是纯粹的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智慧。
佛陀教育的成果,其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可以证诸中外史籍。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经权互用、利物济生,一切妄情迷执,如何能达佛法旨趣!
學佛要從小做起.http://www.hdjy.org/Files/154246.jpg 以下是引用俺是保定地在2008-2-9 21:10:51的发言:
學佛要從小做起.http://www.hdjy.org/Files/154246.jpg
學佛淨心 以下是引用俺是保定地在2008-2-9 21:10:51的发言:
學佛要從小做起.http://www.hdjy.org/Files/154246.jpg
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少食肉食,不做殺生。 以下是引用你不懂我的心在2008-2-10 0:08:51的发言:
少食肉食,不做殺生。
多好的 孩子呀,教育从年少开始。 都是好孩子。
不錯! 是媽媽教育的好 妈妈教育的 好 佛學學的好 俺的孩子怎麽不好好學呀!
回家揍他一頓。 別只顧掙錢了,快回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去。 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家庭教育很重要。 以下是引用來晚了在2008-2-10 0:19:03的发言:
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家庭教育很重要。
是的,教育孩子從小做起。 日本教育孩子從廚房做起。
我教育孩子也從廚房做起。
但胎教也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