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有多遠
日前,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在其網站上發布了第6次“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這份排行榜顯示,國內名校如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都排在201至302的組別裏,未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開展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以分析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爲初衷。2003年,這份排行榜首次在官方網站發表,以後每年更新,目前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國際權威雜志《經濟學家》曾在一份長篇報告中提到,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是最被廣泛使用的世界大學排名。根據研究人員的定義,此項排名前20位的大學屬“世界頂尖大學”,排名第21-100位的大學屬“世界一流大學”。而我國的大學,排名均在200名以後,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名校原創指數不高。
關心我國高等教育及學術發展的人們,一定會對如今仍在實施、旨在“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的“211工程”記憶猶新,該工程自1990年開始醞釀,1993年正式頒布實施,主要精神是:爲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
此後,國家在重點大學建設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光北大、清華這樣的重點大學,得到的特殊撥款就高達18億元。但是,將近兩個十年過去,整整一代人的學術黃金期已隨流水逝去,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是那麽遙遠。這些年的大學隨了大樓競賽和注水的擴招競賽之外,似乎並沒有給社會貢獻出與投入相當的學術與人才。
中國這種不受嚴格約束的非公共財政體制,的確可以集中全國人民的財力去砸一個又一個令世界瞠目的大工程大場面大制作,但是這種做法一到了大學建設和學術研究這樣的“軟實力”上往往行不通。中國大學大量名校在過去若幹年裏除了讓國際上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驚訝于其建築的奢華與腐敗之外,在真正的學術建樹和人才培養上乏善可陳。何也?大學建設和學術研究最需要的不是錢,盡管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它最需要的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然而,在大量增加國內名校211撥款的同時,大學的行政化傾向也越來越嚴重。一級級“圈定重點”本來就是個很行政化的、不符合市場和學術規律的做法,我們卻把它作爲“沖刺世界一流大學”的法寶。衙門化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校長的來曆,據調查全國11所985高校,有一半的校領導是從政壇空降過來的。中國校長在職時間,遠遠低于美國同行,人家做12年,我們只能做4年。211之後的大學,行政控制大學的力量通過錢爲媒介大大加強,這在大學與地方共建過程中名校名額大量向地方傾斜中也很明顯。急功近利的計劃管理體制像催母雞下蛋一樣催教師出成果,並且大大加強了行政主導下的學術評價、控制和大學評估。結果,是大學行政化、學術行政化越來越甚,大學、學術的圈養特征越來越明顯,學術泡沫層出不窮,甚至抄襲等學術醜聞竟成時風。同時,很多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在學術問題上承擔了其承受不了的格外的“非學術使命”,比如每年耗資巨大、數百研究人員皓首窮經的“中國現代化程度研究”,等等。戴著鐐铐的舞蹈,怎麽可能窮極無限的真理呢?
中國的大學改革,說簡單也簡單,就是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國家只管撥款,不關心和進幹涉學術和內部事務;說複雜也複雜,因爲行政放權將觸及一個最大的利益共同體。這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正在利用中國老百姓最舍得投資教育的理念,把所有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改革,都當成分肥的盛宴。與此同時,教育和大學改革還牽涉到一個更複雜的非教育本身的命題,即教育在中國承擔了過多的政治使命。正因此,迄今爲止,教育仍是中國計劃經濟最頑固的堡壘。
但是,大學乃至整個教育體系是社會變革最重要的思想先鋒和啓蒙陣地之一,改革若不前行,不僅我國的大學、學術要遠遠落在世界的後面,就是整個社會的進步也要遠遠落在世界的後面。
先明白什麽是一流大學? 把所有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改革,都當成分肥的盛宴。
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啊! 中國的教育讓我們深思 所有大學都是一樣的
人們就知道玩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