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胡适传》,才知道胡适有一幅著名的书法: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胡适一生追求自由民主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胡适的名言,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九百多年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的这句话,比1775年美国争取独立时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 ”早了整整七百多年。
我们对范仲淹的认识,一直都源自他的名作《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我们故意忽略了范仲淹还有一句更有意义的名言,那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範仲淹爲政清廉剛正不阿,多次因谏被貶谪。他曾連續四次彈劾當朝宰相呂夷簡,不料反被貶爲饒州知州,不久妻子也病死。在附近做縣令的友人梅堯臣,寫了《啄木》和《靈烏賦》兩首詩詞贈給他,勸他不要象啄木鳥一樣,啄了林中蟲卻招來殺身之禍;勸他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招唾罵于裏闾"。 範仲淹立即回了一首《靈烏賦》,強調盡管大家不喜歡烏鴉的啞啞之聲,他始終都是“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範仲淹生在西曆九八九,死在一〇五二,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靈烏賦》答梅聖俞的"靈鳥賦",大概是在景佑三年(一〇三六)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谪的時期。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甯死"的話要早七百四十年。這也可以特別記出,作爲中國爭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
梅聖俞名堯臣,生在西曆一〇〇三,死在一〇六一。他集中有《靈烏賦》,原是寄給範仲淹的,大意是勸他的朋友們不要多說話。賦中有這句子: 鳳不時而鳴, 烏啞啞兮招唾罵于時闾。 烏兮,事將乖而獻忠, 人反謂爾多凶。…… 胡不若鳳之時鳴, 人不怪兮不驚!…… 烏兮,爾可, 吾今語汝,庶或我(原作汝,似誤)聽。 結爾舌兮钤爾喙, 爾飲舌兮爾自遂, 同翺翔兮八九子, 勿噪啼兮勿睥睨, 往來城頭無爾累。 這篇賦的見解,文辭都不高明。(聖俞後來不知因何事很怨恨範文正,又有《靈烏賦》,說他"憎鴻鹄之不親,愛燕雀之來附。既不德,又反我怒。……遠已不稱,昵已則譽。"集中又有《谕烏詩》,謂"烏時來佐鳳,署置且非良,鹹用所附已民,欲同助翺翔。"此下有一段醜诋的話,好像也是罵範文正的。這似是聖俞傳記裏一件疑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