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改嫁,隨父改名朱說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父親範墉早年在吳越爲官,後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徐州節度掌書記,大致相當于現在徐州市政府的機要秘書。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十四日,範仲淹誕生在掌書記的官舍裏。
範墉造像 不幸的是,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墉病逝于任所,母親謝氏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吳縣老家。掌書記是一個從八品的小官,範墉爲官又清廉,沒有積下什麽錢財,孤獨寡母馬上陷入了生活無著的窘境。平江府推官朱文翰妻子新喪,經人撮合,謝氏帶著幼小的兒子改嫁給了他,範仲淹也因此改名"朱說"。
山東鄒平範仲淹故居 不久,朱文翰调京任职,就把母子送回他的老家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生活。朱家兄弟姐妹多,家境并不宽裕。谢氏想让儿子早些赚钱补贴家用,就安排他到一家店铺当学徒。但仅仅干了一个月,朱说就逃回家中,請求母亲让他继续上学。朱文翰知道后,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夸奖他志存高远,支持他继续读书。
還是叫我繼續上學吧 學業精進,立志重振範家大中祥符二年(1009),朱說20歲了,當地塾師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求知需求。聽說長白山裏的醴泉寺來了一位叫慧通的高僧,博古通今,學識淵博,朱說于是決定進山求學。
醴泉寺全景 朱說聽慧通大師講《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學業日益精進。進山一年後,參加科舉考試,被舉爲學究,意思是精通《易》《詩》《書》《禮》《春秋》五經的人,朱說從此名聲大振。
中國第一學究孔子 進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朱說從朱家孩子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傷感不已,發誓要自立門戶,重振範家。慧通大師對他說,如果他想更進一步,就要走出長山,走向更高更遠的天地。大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南都學舍是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一,朱說于是離別母親,去了應天府,投師在大儒戚同文門下。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南都學舍 劃粥斷齑,甘守清苦生活雖然南都學舍是公費學校,但朱說的生活費用還得自理。他特別體諒繼父家裏的困難,每次回家"補給"米糧,都從不多帶。別人都是把米糧交給學舍,搭夥吃飯,他卻自備小鍋,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等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才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粥凝成了圓圓的一垞,他便拿出小刀,劃個十字,分成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學舍周圍生長著十幾種可食的野菜,朱說下課後,就順道拔幾棵野菜回去,切成細末,拌入一點鹽,當作下飯菜。
劃粥斷齑圖 朱說有一個官二代同學,是應天府留守的兒子,送他一些好吃的。他卻一口也不嘗,任憑這些食物變質發黴。同學不解,責怪他不該浪費,他長揖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怕自己一旦享用美食,日後再也吃不得苦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位卑身小,不墜青雲之志有一次,宋真宗趙恒巡視應天府,天子儀仗,浩浩蕩蕩,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去一睹龍顔。唯有朱說仍然穩如泰山,手不釋卷,同學招呼他,快走啊,機會難得!朱說從容道:"日後再見,也未必晚。"那意思是,不久的將來,他見皇帝如同家常便飯!這等氣度,把同學驚出一身冷氣!
天子儀仗 大中祥符八年(1015),朱說即將赴京參加省試,能否成爲天子門生,就看這臨門一"舉"了。心中難免忐忑,先到到祠堂求簽。第一簽問他不能當宰相,判詞寫:不能!又抽一簽,問能不能當醫生?旁邊的兄弟感到奇怪,問道:"男子漢大丈夫,立志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轉眼又想做個醫生,這反差忒大了些吧?"朱說答:"最能爲天下百姓謀福祉者,莫過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做名良醫,上可治療君王和父母,下可救治天下蒼生,中可以教人保健養生。身處底層而能爲百姓解除疾苦,還有比當醫生更好的嗎?"
不爲良相,便爲良醫 但是這一簽的判詞仍是不能。朱說擲簽于地,慨然長歎:"兩樣都不能,我如何實現平生之志呢?" 高中進士,正式歸宗複姓當然,求簽是很不靠譜的事兒,朱說也不會真正拿它當回事,該讀書讀書,該考試考試。在當年的省試當中,朱說中乙科第97名,實現華麗轉身,寒儒變進士,貴爲天子門生。 \ 古代皇榜樣式 進士朱說被任命爲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雖然級別不高,但畢竟吃皇糧、拿俸祿,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對政務做了些安排,便回長山看望朱氏族人,表達了對他們養育和關照自己的感激之情。因爲繼父朱文翰已于前幾年去世,他便將母親接來江甯府(今江蘇南京),由自己奉養。
敬老圖 兩年後,朱說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爲從八品的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在同母親商議之後,他上書朝廷,正式歸宗複姓,恢複了範仲淹的名字。
範仲淹治獄廉平、剛正不阿 屢遭打擊,難免發發牢騷此後幾十年,範仲淹政績斐然,在泰州修"範公堤",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赈濟江淮災民,疏通蘇州河渠,但由于喜歡給高層提意見,仕途就像坐過山車一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景佑二年(1035),宋仁宗趙祯重用範仲淹,升他爲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他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貶知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作爲範仲淹的小兄弟,歐陽修也受牽連,被貶爲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範公堤遺址 眼看自己年近五旬,卻依然徘徊基層,不說宰相位置遙不可及,距中央權力中心也差得遠,範仲淹未免有點灰心。一天晚上,他看《三國志》,曹操、孫權、劉備機關算盡,只得三分天地,突然覺得十分沒勁!第二天,他叫來歐陽修,兩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自己創作的《剔銀燈》,說人活在世上,少時癫狂無知,老了又瘦弱憔悴,只有中間那一段還好,怎忍心用來追求功名利祿? 二人喝得醉醺醺的 臨危受命,走上抗敵前線但這種頹廢消極的狀態沒有持續多久,一件發生幾千裏外的大事就改變了範仲淹的人生軌迹。
範仲淹本來是一名文人 宋朝建立初期,西北方就存著一個由黨項族人建立的割據政權夏州,長期與大宋分庭抗禮。寶元元年(1038),黨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今甯夏銀川),建宮殿,定兵制,立軍名,頒布禿發令,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 李元昊雕像 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以來,邊疆相對和平,宋朝"遂務休兵養息天下,內外弛武"。大夏建立時,宋朝軍力已經非常虛弱,但君臣上下卻盲目自大,對西夏十分輕視,認爲"元昊,小醜也,旋即誅滅矣"。寶元二年(1039),爲逼迫大宋承認大夏的地位,李元昊率軍十萬東進,在三川口全殲宋軍兩部。消息傳來,宋廷一片嘩然。朝野上下紛紛規勸宋仁宗,趕緊起用範仲淹吧,只有他出手,才能擋住元昊。宋仁宗是個聽人勸吃飽飯的主兒,好好,馬上任命範仲淹爲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相當于西北軍區副司令。 宋夏對峙形勢圖 登高而望,反思內政外交宋軍駐紮在一座座孤城裏,四邊人煙稀少,萬物凋零,隨處可見斷壁殘垣。不說跟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京城宛如兩個世界,就是跟"參差十萬人家"的杭州也沒法比。初到西北邊陲的範仲淹,目睹這一切,心情十分沈重,夜裏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尚在夷陵的歐陽修。
古代軍事要塞遺迹 一天傍晚,範仲淹出帳巡營,登高而望,但見斜陽下,寒霜滿地,孤城默然矗立,長煙寥寥,連大雁也不想停留,鳴叫著向南疾飛。他開始反思宋朝的內政外交政策,自太祖立宋,就以文臣出任地方軍事長官,以武將副之,同時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雖然免去了軍閥割據之憂,卻導致邊疆武備松馳,邊患不斷。想到這兒,範仲淹再填一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將軍白發征夫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