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和應天書院 商丘古城
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在成爲應天府之前是宋州的治所。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後周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宋州被認爲是太祖的發迹地。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爲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升應天府爲南京。 
应天府书院又称應天書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私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應天書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範仲淹的一生中,有兩段經曆與應天書院有關,第一次是作爲學生,在應天書院學習了四五年;第二次是作爲書院的管理者,在應天書院度過了三年的服喪期。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歲的範仲淹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後離開了長山,來到應天書院學習。這時的範仲淹,明白自己一無所有;而當時的環境,要想出人頭地,似乎只有讀書一條路。所以範仲淹在求學期間發憤刻苦,“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也是範仲淹的同學,見到範仲淹學習刻苦,而生活艱苦,就把他的情況和父親說了。南京留守特地將公家食物分給他,但範仲淹不肯接受。別人認爲他不領情,他說:“我已經習慣了喝粥,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應天府朝拜聖祖殿,應天書院的學生也都跟隨滿城百姓跑去看熱鬧,希望能見到皇帝一面,只有範仲淹依然留在學舍讀書。有人問範仲淹,爲什麽不去看皇帝,範仲淹回到說:“皇帝總是要見到的,將來見也不晚。”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歲的範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爲廣德軍司理參軍,于是離開應天府,開始了他的第一輪官宦生涯,直到十年後再次回到應天。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 38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范仲淹于是去职服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这段时间,正赶上晏殊罢枢密副使,出守应天府。晏殊在南京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兴办学校,延聘名师,培养人才。于是范仲淹被聘請为府学主管,他和晏殊一生的友谊也由此开始。 範仲淹管理府學非常嚴格,《範仲淹全集》中記載: 範仲淹住在學院裏,訓導督促學生有法度,並且以身作則,勤勞恭謹。學生們讀書、吃飯、睡覺,都按時刻表進行。範仲淹常悄悄走進學生的齋舍中,看到有先睡的人,叫起來诘問他。那人說:“剛才看書疲倦了,暫時睡一會兒。”範仲淹問:“沒睡之前看的什麽書?”那人胡亂地說了一本書,範仲淹就拿起書來考他,答不出來,就罰他。給學生們出題考試之前,自己一定要按照題目先做一篇文章,以便知道難易程度。 在此期間,範仲淹一面管理學校,還一面給朝廷上書(《上執政書》),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一直到天聖六年(1028)十二月,服喪期滿,到京城做官爲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