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心永恒 于 2020-4-2 21:53 编辑
1907年7月15日凌晨,绍兴轩亭口,32岁的秋瑾慷慨赴死。在临行刑前,她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了她最后的三个“請求”。其一,准许她写一封诀别信;其二,不要枭首;其三,不要剥去衣衫。作为一名试图推翻腐朽满清统治的进步人士,革命的未竟者,于清廷而言她就是反贼,但碍于对她的敬重,监斩官李钟岳还是在职责之内圆了秋瑾三个“請求”之中的最后两个,让这个曾经喊出“身不得,男兒烈。心卻比,男兒烈!”有著男兒壯志,卻一樣有著柔情一面的女子,保留了最後的尊嚴
壯士已矣!但“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榜樣力量卻砥砺著無數如她一般的女子們,後來者們! 秋瑾,1875年出生于紹興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本名閨瑾,字璇卿,自號“鑒湖女俠”。雖然只是一個女子,但少年時的她已經有大志,以花木蘭、秦良玉等巾帼英雄爲榜樣。面對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日漸腐朽的社會現狀,她救國心切。不僅以詩言志,不願“與世浮沈,碌碌而終”;更以切身行動,遠赴東瀛求學,尋求解救中國之正途。 在日本,她參與留學生們的革命鬥爭,加入同盟會,組織共愛會;被清政府壓迫回國之後,她憤而創辦中國工學;並在徐錫麟的介紹下加入光複會,主持《中國女報》。
這一件件,一樁樁無不是她對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危難之時的所做出的努力。終于在主持大通學堂期間,她與徐錫麟等人意識到了革命力量的重要性,意圖以軍事手段成立“光複軍”推翻滿清的統治。 1907年,她與徐錫麟約定在安徽、浙江兩地發動武裝起義。5月徐錫麟准備在安慶起義,與秋瑾的浙江相互呼應,但是事情不密,計劃泄露,只得停止。後來面對滿清的搜捕,情勢危殆之下,7月6日徐錫麟只得倉皇起義,目標安徽巡撫恩銘。可惜的是,這樣一場准備並不充分的起義,顯然難以撼動根基猶存的滿清。 很快徐錫麟被捕犧牲,而徐錫麟的事發,也讓秋瑾的圖謀暴露。面對如此危局,當時的衆人勸說她趕緊逃避,但是決心要爲革命開端的她卻堅持不走,而是選擇在大通學堂與清軍戰鬥。 敵衆我寡之下,7月14日她被捕。 面對清軍的刑訊逼供,她說“秋風秋雨愁煞人”,其他一概不語。僅僅1日,她便被殺害。作爲監斬官李鍾嶽,並非不同情欽佩秋瑾,只不過他也只是當時中國沈浸的普羅大衆之中的一員而已。對于秋瑾,他力所能及的只能是她的二、三兩個要求,對于第一個要求寫下一封訣別信,他並不害怕,可害怕的是站在他背後已經岌岌可危的滿清。 秋瑾的死,喚醒了後人,也喚醒了李鍾嶽,在秋瑾就義100天後李鍾嶽選擇了自盡,來告慰被他監斬的秋瑾。這大抵就是榜樣的力量,一個即將覺醒的民族的力量。 秋瑾就義後,她的丈夫王廷鈞對二人的結晶一兒一女悉心照顧,也讓兒女都成長對社會、對祖國有所裨益的棟梁之材。 其子王沅德 ,1897年出生。在父母的影响之下,14岁时他便已经投身同盟会,并且在实业兴国之上可谓是功勋卓著,在湖南一带经验有众多产业,面对当时社会的窘境,他也仗义疏财,资助革命赈济贫弱,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家资悉数上交,颇有其母侠之大者的风骨。1955年,58岁的王沅德因脑溢血去世。 女兒王燦芝,更是深受母親秋瑾的性格影響,自號“小俠”,修習文武。1928年時她遠赴美國學習航空專業,成爲了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被美國航空界譽爲"東方女飛將"。爲祖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67年66歲的她去世。 一門英烈,滿家棟梁,讓人感懷! 此文列属转载,如有侵权請联系网络论坛负责人:13021880529及时删除或修改,敬請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