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思童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賬戶
      搜索
      查看: 10717|回複: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轉載:如果宋朝有完人,他的名字應該叫範仲淹

        [複制鏈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7 22:30:5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奖励 |倒序浏覽 |閱讀模式
                                 如果宋朝有完人,他的名字应该叫范仲淹
                                 
      文 | 周公子
      01

      明朝洪武年間,蘇州人範文從在朝爲禦史,因敢言直谏得罪朱元璋而下獄,問成死罪。
      後,朱元璋翻閱案卷,看到其姓名和籍貫,心中一動,召其問之:

      你該不會是範仲淹之後吧?
      範文從回曰:
      我是範仲淹的十二世孫。
      朱元璋聽罷,默然無語,于錦帛上手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賜予範文從,並禦口承諾,免其五次死罪。
      同樣是明代,有個叫範希榮的商人,販貨途中,遇強盜劫財。強人頭目見其處亂不驚,舉止不俗,隨口發問:
      你是讀書人?
      範希榮答:
      是,我乃範仲淹後人。
      強盜歎曰:
      原來是忠良之後,不可害之。
      于是呼嘯退去,不傷範希榮分毫。
      這兩個故事,都載于明代古籍中。故事的主角,都因是範仲淹之後,而免災去禍。
      那麽,宋人範仲淹究竟取得了何等經天緯地之功業道德,以至在故去300多年後,尚能庇佑子孫後代至如此?
      欲答此問,得從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說起。
      这一年,一位名叫朱说(悦)、时年29岁的地方节度推官上表朝廷,申請改名换姓、认祖归宗。
      自此,曆史上少了一個叫朱說的普通人,多了一個名垂青史、百世流芳的赫赫大名——範仲淹。
      至于範仲淹人生的前半場爲何姓朱名說,則又要從公元989年說起。
      這年的某個燦爛秋日,範仲淹呱呱墜地,降生于一個祖籍蘇州的基層官宦之家。可惜,時運不濟,方至兩歲,其父便撒手西去。其母因身爲妾侍,不爲正室與家族所容,兩年後,貧無所依,遂攜四歲的範仲淹改嫁時任蘇州平江府推官的山東人氏朱文翰。
      因此,範仲淹直到29歲,都隨繼父之姓,名爲朱說。
      以此觀之,童年的範仲淹是不幸的,襁褓之中即喪卻生身之父。同時,他又是幸運的,繼父朱文翰爲人寬厚,待其視如己出,“既加養育,複勤訓導”,爲其成長提供了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
      而範仲淹也不負繼父所望,早早便立下了“不爲良相,則爲良醫”的人生志向,自幼勤學苦讀。
      2#
       樓主| 发表于 2021-7-7 22:31:37 | 只看該作者
      據北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範仲淹年少時,曾寄宿在繼父老家山東長山縣的醴泉寺讀書,當時其求學條件是這樣的: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爲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齑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意思是說,在校期間,範仲淹每日煮粥一份,待粥冷卻凝固後,以刀劃爲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撒點齑(搗碎的姜、蒜、韭菜等)和鹽調味,即爲一天之飲食。
      這便是“劃粥斷齑[jī]”之典故,與“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囊螢夜讀”一樣,都是貧而好學的代名詞。
      成年之後,知曉身世的範仲淹決意自立門戶,遠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苦讀更甚。
      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馕粥不充,日昃[zè]始食。同舍生或馈珍膳,皆拒不授。——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無數先賢的故事告訴我們,優秀的人往往從小就不一般。
      範仲淹也不例外,青年時期即頻顯過人之處。
      例如,在應天府讀書時,某個官二代同學,見其生活拮據,頓頓吃粥,便以珍馐美馔相贈。不幾日,卻發現飯菜絲毫未動,已然發黴,頓時大爲不解:
      好意給你改善夥食,咋還不領情,幾個意思啊兄弟?
      範仲淹聽罷,先行致歉,而後解釋如下:
      同窗美意,不勝感激。可我一向艱苦慣了,今日若吃了這豐餐佳肴,往後還如何忍受得了頓頓白粥?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
      同學聽罷,感佩不已。
      又如在應天府求學的第四年,當地發生了一件千載難逢、鑼鼓喧天的大事件——宋真宗親臨應天府,拜谒趙家祖廟。
      整個應天府沸騰了。大家扶老攜幼,傾城而出,爭睹天子風采。
      此時此刻,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範仲淹。但見其波瀾不驚,獨守書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同學們紛紛表示不解:
      天了噜。能親眼見到當今聖上,這是什麽神仙福氣,大哥你是怎麽坐得住的?
      對此,範仲淹頭也不擡,淡然回曰:
      如學無所成,見到皇帝又如何,書念好了,將來自有機會常見。  
      啧啧,你看,年紀輕輕,便有此等見識,此等定力,也難怪其與一衆同學共訪回應天府探親的朝廷大員姜遵時,姜遵對其他人都不甚在意,惟獨留下範仲淹,設宴款待,敘談良久。更對其夫人斷言道:
      朱學究雖年少,奇士也。他日不唯爲顯官,當立盛名于世。——司馬光《涑水記聞》
      這話可謂完美預測了範仲淹日後出將入相的仕途成就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高度。
      不愧是老江湖。識貨,太識貨了!
      就這樣,五年南都求學,範仲淹晝夜誦讀,自刻甚苦,終于大通六經之旨,于27歲進京赴考,一舉登科。
      名臣之路,就此開啓。

      3#
       樓主| 发表于 2021-7-7 22:34:26 | 只看該作者
      03
      步入仕途後,範仲淹在基層一幹就是十幾年。直到39歲,才在晏殊舉薦下入京爲官,榮升秘閣校理。
      人到中年才好不容易混進中央,換一般人肯定要如履薄冰,小心經營,以期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可範仲淹卻甫一上崗,就放出超級大招,做出一件把舉薦人晏殊嚇得心驚肉跳的生猛之事。
      事情是這樣的。
      天聖七年(1029),20歲的宋仁宗(狸貓換太子的那位)打算在當年的十一月率領文武百官于會慶殿爲其母劉太後祝壽。
      此時,仁宗繼位已有七八年,但朝政依然掌握在垂簾聽政的劉太後手中,且其毫無放權之意。
      皇帝都成年了,還不還政于帝,本身就很政治不正確,過個生日還要文武百官朝拜,那更是于理不合。
      大臣們人人都知此事不妥,可太後大權在握,活動又是皇帝主動上趕著張羅,誰敢多言?!
      嗨,你別說,還真就有人敢——得知此事後,人微言輕、且非谏官之職的範仲淹立即上疏抗議,言辭犀利:
      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爲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于內,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爲後世法。
      意思是皇帝想要爲母祝壽、以盡孝道,這無可厚非,可安排在後宮內廷,那便純屬家事,愛咋搞咋搞,你們娘倆開心就好。可如果要帶著文武百官朝堂跪拜,那就成了國事。天子乃天下至尊,豈可向他人行此“虧君體,損主威”之禮,這既不符合祖宗之法,又會給後世留下錯誤示範,堅決不能夠!
      這封奏疏一上,人人都爲範仲淹捏一把汗,晏殊更是火急火燎將其拎到一邊,急赤白臉一頓罵:
      希文啊希文(範仲淹字希文),你又不是谏官,這事兒輪的到你開口嗎?
      誰都知道這事兒不合適,爲啥人家都不說?因爲說了也沒用啊!結果就你逞能,平地一聲驚雷,揚名立萬,風頭出盡。
      可你爲我想過嗎?好意提撥你來京城,結果你上來就在太歲頭上動土,這不是坑我害我嗎?!
      ……
      晏殊之所以如此受驚加火大,是因爲按照宋朝律法,大臣舉薦的人才如若犯了事兒,推薦人需負連帶責任。
      以此看來,晏殊同志在舉薦範仲淹時,顯然背景調查做的不到位,因爲按照範仲淹此前在地方爲官的一貫風格來看,他上這麽一本奏疏實在不奇怪,不上才怪了呢。
      不信,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範仲淹進京前的光榮履曆。
      4#
       樓主| 发表于 2021-7-7 22:35:14 | 只看該作者
      04

      進士及第後,範仲淹初入官場,任職廣德參軍,相當于地方上的基層司法官員,負責決獄斷案,官小而任重。在職期間,他堅守原則,秉公執法,時常“引囚訪問,貴得其情”,爲當地民衆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
      可如此較真,導致諸多陳年舊案都要推倒重來,引得太守數次盛怒,對其大發雷霆(舊案翻新,可不就是打領導的臉嘛)。
      這要換一般人,歎一句“胳膊擰不過大腿”後,估計也就屈服了,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呐!
      可範仲淹不一樣,不僅與太守據理力爭、毫不退讓,還將爭辯內容記錄在宿舍屏風上,待期滿去職,屏風已被書寫的密密麻麻。
      此後,範仲淹又于江蘇泰州任鹽倉監官,發現當地始建于唐代的捍海大堤,年久失修,每逢海潮來襲,摧毀房田無數。久而久之,導致原野荒蕪,民不聊生。
      面對此番局面,一般的鹽官或許會自歎倒黴,分到這麽個受災區,還怎麽完成績效KPI?稍有良心的,也不過搖頭加歎息,來一句可惜可惜。不然,區區一個基層鹽官,又能改變什麽呢?
      可我們先憂後樂的老範依然不一樣。見此情景,他心憂如焚,苦思對策,最後直接跨級別、跨部門向省級大員提出了重修捍海堤的建議(其實這完全不在他的職責範圍內)!
      獲批後,又在經費極少、人工短缺、後勤不足的困境中拉開工程序幕,中間還因極端天氣,發生了一場損失不小的工傷事故,引發流言蜚語無數。但範仲淹意志堅定,不爲所動,最終克服千難萬險,曆時三年,建起一條長達一百五十多裏的捍海堰,使得當地重現土地肥沃、物産豐繞的舊時風貌。
      除卻事功卓著,更爲難得的是,範仲淹雖身在地方,卻始終心系朝堂大局,從宏觀角度考慮著整個大宋王朝的國計民生。
      天聖三年(1025),任職興化縣令的範仲淹作《奏上時務書》,直接上書太後和皇帝兩宮,提出富國強兵的改革策略。
      啧啧,一般的基層官員日常所想,不外乎是怎麽搞好手頭工作,多掙點年終獎,給老婆再添幾件首飾,給孩子加報幾個補習班。可人家範仲淹呢,還只是個區區縣令,就已經胸懷天下,操起了宰相的心呐!
      由此可見,人和人的差異,首先體現在思想和格局上。
      再後來,其母去世,範仲淹丁憂(去官守孝)在家,依然是“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以無官之身向當朝宰相上萬言長文《上執政書》,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六項治國安邦之策,轟動朝野。
      後世粉絲蘇東坡,曾評價此書曰:

      (範公)爲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爲將,擢爲執政,考其平生所爲,無出此書者。
      觀大節必于細事,觀立朝必于平日。
      一個在地方爲官時,就具備宰相的政治視野和戰略高度,頻頻給皇帝和宰執上書呼籲國政改革的人,面對百官爲太後祝壽這等違禮之事,他不站出來誰站出來?!
      5#
       樓主| 发表于 2021-7-7 22:35:47 | 只看該作者
      05

      話接前文。
      因反對百官贺寿,被晏殊斥责为轻狂躁进、贪图虚名后,范仲淹不卑不亢,回家便给晏殊修信一封,剖心置腹,以明己志。其中几句正气浩然、掷地有声,颇可显露范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襟怀气度,特录如下:
      某天拙之效,不以富貴屈其身,不以貧賤移其心。倘進用于時,必有甚于今者,庶幾報公之清舉。如求少言少過自全之士,則滔滔乎天下皆是,何必某之舉也?!——《上資政晏侍郎書》
      意思是說,我範仲淹自從蒙您提拔,一心想要爲國盡忠,以不辜負您的知遇之恩。可萬萬沒想到,今日竟因忠言直谏而取怒于您。如果您喜歡遇事緘默不語、只求自保的庸碌之士,這種人一抓一大把,又何必舉薦我呢?!
      啧啧,好一番“爲國谏诤、舍我其誰”的忠勇之氣,對比晏殊之明哲保身,高下立判。
      正所謂“儒者報國,以言爲先”。此後,範仲淹幹脆再度上疏,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要求太後速速還政:
      陛下擁扶聖躬,聽斷大政,日月持久。今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發,握乾綱而歸坤紐,非黃裳之吉象也。豈若保慶壽于長樂,卷收大權,還上真主,以享天下之養?——《乞太後還政奏》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您老人家掌權太久了,也該交接給皇帝了。以後跳跳廣場舞、練練保健操,做個安享清福的退休老太太,它不香嗎?
      此篇猛奏一出,不僅晏殊嚇趴下了,連仁宗皇帝都驚得合不攏嘴:
      我去,這話連朕都特麽不敢說哇!
      那可不嘛,太後輔政近十年來,這是第一次有人敢于上疏言及還政。
      後來,範仲淹因此事官轉外地,依然上疏太後,要求還政、還政、還政!——此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看到這,部分老謀深算、精通官場厚黑學的讀者,可能要犯嘀咕了:
      範仲淹逮著太後這事兒死咬不放,不會是看准了仁宗想親政,以此搞政治投機,間接獻媚皇帝吧?
      No, no, no,事情不是这样的。
      後來太後去世,終于擺脫傀儡身份的仁宗計劃反攻倒算,從前阿谀奉承太後者個個順風倒,爭相到皇帝面前爆太後黑料,以期站隊博好感。
      此時,又獨有範仲淹,頂著人格高光逆向操作,語重心長勸誡皇帝:
      太後輔政,是受先帝所托,並非師出無名。十多年裏,對您也多有扶持保護之功,後雖有戀權不退之嫌,但也不能因此一處,就抹掉人家所有恩德。
      再者,保全太後之聲譽,就是保全聖上和朝廷的聲譽,萬望三思……
      一番入情入理之話,引得仁宗幡然悔悟,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政治風波。
      你看,對範仲淹來說,其于官場上的一切進退行止,考慮的均非個人得失,而是一心爲公,志在報國。
      列位看官要是還不信,那咱們就繼續上論據。
      6#
      发表于 2021-7-18 08:51:28 | 只看該作者
      千年不衰的文正公

      7#
      发表于 2021-7-19 10:04:36 | 只看該作者
      大愛之後的大德

      8#
      发表于 2021-7-20 10:20:43 | 只看該作者
      完人、完美

      9#
      发表于 2021-7-25 21:47:41 | 只看該作者

      說的太好了,我也是這麽認爲的

      10#
      发表于 2021-7-25 21:52:56 | 只看該作者
      千年不衰的學習榜樣

      11#
      发表于 2021-7-26 08:47:54 | 只看該作者
      千古流傳的典範

      12#
      发表于 2021-7-26 08:57:36 | 只看該作者
      學習的好榜樣

      13#
      发表于 2021-7-26 22:01:29 | 只看該作者
      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上學時學過的《嶽陽樓記》
      15#
      发表于 2021-7-26 22:03:58 | 只看該作者
      “不爲良相,則爲良醫”的人生志向
      16#
      发表于 2021-7-28 17:36:53 | 只看該作者
      世界人民的榜樣
      全人類的榜樣
      17#
      发表于 2021-7-28 17:39:00 | 只看該作者
      文正公的一生光明磊落,又坎坎坷坷

      18#
      发表于 2021-7-28 17:49:32 | 只看該作者
      不忘初心,牢記苦民

      19#
      发表于 2021-8-3 19:18:32 | 只看該作者
      曆代學習的榜樣

      20#
      发表于 2021-9-2 09:47:37 | 只看該作者
      千古留名,永垂不朽

      QQ|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思童網

      GMT+8, 2025-9-8 19:20 , Processed in 1.17207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4009328號-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複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HoME开心激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