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爲本的治理哲學,穿越千年照亮當下
“國庫空虛,財用不足!”——當這樣的奏報一次次擺上宋仁宗的案頭,北宋王朝正深陷財政泥潭。而時任參知政事的範仲淹,卻以一場雷霆改革給出了答案:他提筆勾去官吏名冊中冗員的名字,面對“一家哭”的質疑,凜然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這句千年诘問,如今正叩擊著我們的現實:當地方財政面臨“前所未有”的赤字壓力,是向民生伸手,還是向積弊開刀?範仲淹早已用行動寫下答案。
一、範仲淹的“赤字破解術”:三劑猛藥治頑疾
1. 砍冗员,断虚耗:宁得罪百官,不伤百姓分毫
宋代官員數量四十年翻倍,僅財稅吏員就超19萬。範仲淹的應對堪稱鐵腕:
“一筆勾銷”庸官汙吏:淘汰十之七八的無能官吏,嚴控恩蔭特權;
KPI考核取代熬資曆:升遷看政績而非年限,逼混日子的官員“卷”起來。
今日啓示:財政緊張時,精簡機構、嚴控編外人員、壓縮“三公”經費,比向企業加稅更能贏得民心。一家單位的“哭”,遠好過一方經濟的“哭”。
3. 向浪费亮剑:封存奢靡,钱归民生
範仲淹曾直指要害:“聚財艱難,散財容易!”他的改革刀鋒直指浪費:
裁撤重複衙門(如禮儀院、審刑院);
叫停濫賞濫封,嚴控皇家寺觀修建;
軍馬改“民養官購”,省下天量飼料費。 今日啓示:叫停“形象工程”、壓縮論壇慶典、嚴查財政資金空轉…省下的錢,足夠解多少民生之急? 二、今日赤字困局,如何用範公智慧破題? 第一步:學“勾銷哲學”,向體制成本開刀
合並職能重疊部門,裁減編外人員;
推行“零基預算”:每一筆錢重新論證,斷絕對無效支出的慣性依賴;
關鍵原則:甯觸既得利益,不傷民生根基。 第二步:效仿“杭州經驗”,以投資換活力
定向刺激消費:發放文旅消費券,扶持夜市經濟、賽事經濟;
擴大有效投資:老舊小區改造、農田水利修繕——既能惠民,又可吸納農民工就業;
巧用價格杠杆:如補貼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以“政策折扣”激活萬億級市場。 第三步:重建“節儉治理”倫理
範仲淹暮年散盡家財設“範氏義莊”,卻拒爲自家購田。今之財政更需:
公開“三公”經費明細,接受全民監督;
建立財政資金問責制,對浪費終身追責;
政策導向巨變:考核GDP,更考核“民生滿意度”。 赤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爲民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的誓言從未過時。財政危機本質是信任危機:當百姓看見政府向自己“開刀”儉省、向企業“讓利”松綁、向民生“傾斜”資源,誰不願與之共渡時艱? 千年之前,那位在名冊上勾畫不休的老者早已明示:破局之道,不在“加稅征費”的技術層面,而在“以民爲秤”的價值選擇。一家哭勝過一路哭,今日的陣痛,正是爲了明日的不哭。 補充數據:範仲淹主政杭州期間,通過“荒政三策”不僅安然度荒,還帶動服務業就業數萬人;其推行的“考績法”使北宋中期吏治一度清明,爲“嘉祐之治”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