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思童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賬戶
      搜索
      查看: 9255|回複: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仲淹随母改嫁一心向学 进士及第上书复姓

        [複制鏈接]
      1#
       樓主| 发表于 2010-11-7 08:36:50 | 只看該作者
      名人轶事[em14]
      2#
       樓主| 发表于 2010-11-7 08:38:18 | 只看該作者
      喜歡他的文采!在政治上也有建樹,他的名句人人皆知,但能做到的已經不多。
      3#
      发表于 2010-11-7 15:25:15 | 只看該作者
      哦呵呵~
      4#
      发表于 2010-11-7 15:58:51 | 只看該作者
      老範家的,名人啊
      5#
      发表于 2010-11-7 16:06:23 | 只看該作者
      我們應該像這樣的人學習!
      6#
      发表于 2010-11-9 16:34:20 | 只看該作者
      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
      7#
      发表于 2010-11-9 16:35:41 | 只看該作者
      隨母改嫁,苦多甜少。
      誰又願意這樣做呢?
      命運真的很殘酷嗎?
      8#
      发表于 2011-2-20 08:24: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覽 |閱讀模式
      相关专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入仕为官4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能将,在朝廷为良相”,他的文采與政治才能同樣出色,被朱熹贊爲“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然而,在入仕前,范仲淹在山东淄州长山县(今邹平长山镇)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与长山结下了一生之缘。
        随母改嫁 一心向学

        范仲淹的曾祖曾任吴越中吴节度判官,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范仲淹的父亲范墉随吴越王归顺了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是一个掌管文书信札等工作的小官。范墉早年丧妻,续娶了谢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出生在武宁军(今江河北正定县)节度官邸。范仲淹百天那年,范墉赶赴徐州做官15日后不幸病逝,谢氏护送丈夫的灵柩回到家乡平江府(今苏州吴县)安葬。由于范墉为官清廉,家无积蓄,孤儿寡母生活无着,虽有乡亲邻里的接济,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年,在平江府做推官的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介绍,谢氏带着4 岁的儿子改嫁给了他,从此,范仲淹改姓朱,名说(同“悦”)。朱文翰带着范仲淹母子先是在平江府任上,不久,调去汴京,谢氏母子即回到朱文翰的家乡淄州长山县。

        範仲淹少年時,曾隨繼父宦遊過一些地方。

        景德末年(1007 年),朱文翰辞官回家,范仲淹也随继父回到长山。朱家兄弟姐妹多,又都年幼,继父也日渐年老,母亲谢氏就想让范仲淹学些商贾技艺,赚钱补贴家计。虽然很想读书,但范仲淹也不愿违背母亲意愿,就在继父的安排下到一家店铺学徒。干了一个多月,范仲淹就因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奸诈,回到家中請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继父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范仲淹的志向,支持他继续读书。

        当地学塾已经不能满足范仲淹的求知需求。一天,县城里传出消息,说长白山醴泉寺从京城来了一位高僧,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于是范仲淹决定进山求学。长白山位于邹平、长山、淄川、章丘4 县交界处,范仲淹赶了 50多里路,终于在醴泉寺见到这位高僧。一番攀谈后,高僧对这名志趣远大、谈吐不俗的青年产生好感,决定收留他在寺中读书。

        然而朱家家境日漸拮據,範仲淹不願給家裏增加壓力,他經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涼了,把粥劃爲4塊,撒上點鹽和菜末,再拌上點醋,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劃粥斷齑”的來源。到後來,範仲淹刻苦的精神不僅感動了欣賞他的高僧,連寺院的住持都被他感動,每天送給他4個餅子。進山求學的第一年,正遇上縣裏科舉考試,範仲淹去應試,被舉爲學究,大約相當于後來的秀才,範仲淹在縣裏名聲大振。範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繼父因病去世。辦理完父親的喪事,範仲淹回到寺廟中,高僧鼓勵他去全國聞名的應天府書院求學。

        进士及第 上书复姓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秋,23歲的範仲淹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今商丘)書院讀書。應天府書院當時的執教者均爲書院的名師,再加上應天府書院是免費的,學生多爲貧寒好學之士,從而形成了刻苦嚴謹的學風。

        在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胸怀壮志的范仲淹求学之志甚坚,以颜回自比,“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苦学五年之后,大中祥府八年(1015 年),范仲淹进士及第,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

        因爲在去應天府之前,範仲淹已經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到了廣德,範仲淹先對政務作了些安排,就回到了淄州長山縣。他拜見了朱氏長輩,向朱氏族衆和鄉親們對自己的養育關照表示感謝,又對朱氏諸兄弟作了一番安排後,便將母親接往廣德。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冬,範仲淹遊覽廣德的太極洞,親手題寫了“跫然岩”,署名仍爲“宋進士朱說”,此遺迹至今保存完好。天禧元年(1017)年,範仲淹遷文林郎,改集慶軍節度推官,時年29歲的他,決意複姓更名。

        与母亲商议后,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复姓改名的請求。在奏《表》中,范仲淹引用了范蠡、范睢的故事,说:“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经朝廷批准,进士朱说正式更名为范仲淹,字希文。不仅实现了少年时“自立门户”的心愿,也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书信往来 不忘朱氏

        然而,对长山,对朱氏,范仲淹是怀有深厚感情的。原《 长山县志》、《 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 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在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

        居官后,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一直有书信往来,《范文正公全集》尺牍卷与朱氏的15 封信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与朱氏兄弟子侄的深厚情谊和亲密关系。信中提到了“秀才三哥”、“朱侄秀才”、“五娘儿”等并表示关切,同时再三叮嘱侄子们要“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生平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50 岁那年,他徙润州,途中,将妻子李氏的灵枢停放在瓜州寺中,曾写信给朱氏子侄,信中说“六婶(范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神榇且安瓜州寺中,悲感!悲感!”57岁时,范仲淹在邓州任上给朱氏子侄的信中详细介绍了他在邓州情况。

        宋仁宗皇佑三年,63歲的範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赴任途中,他專程繞道長山縣,長山父老迎接于城西十五裏處。範仲淹輕車簡從,下車參拜故鄉父老,並賦《留別鄉人》一首:“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余。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

        感念前恩 窖金赠僧

        範仲淹曾經讀書的醴泉寺在20年後突遭大火,寺院幾乎被火燒光。曾送餅子給範仲淹的住持一心想修複寺院,但身無分文,苦悶中想起了時任陝西都部署的範仲淹,于是立即打點行裝,一路化緣西行,跋山涉水直奔陝西而去。

        範仲淹見到老僧後十分親切,待若上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並且盡量抽出時間與老僧交談。老僧住了些日子,見範仲淹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向他求助的意思實在難以開口。又住了幾天,老僧便提出回寺,範仲淹因爲邊事十分繁忙,也沒有強留。臨行,範仲淹取出一包茶葉相贈。

        老僧回到醴泉寺,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範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老僧拿範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招待知縣,打開茶包一看,裏面有範公的一封親筆信寫著:“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住持立即派人去刨,果然刨出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寺廟重修,余下的錢購置了三百多畝廟田,住持感念範仲淹恩德,便在寺廟旁建了一處範仲淹讀書堂。

        范仲淹去世后,僧人们在读书堂前竖起了一块石碑,镌刻“ 范文正公读书处”,后又陆续修建了范公祠、上书堂、下书堂等建筑,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古迹名胜。

      9#
      发表于 2011-2-20 08:59:48 | 只看該作者
      老僧回到醴泉寺,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範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老僧拿範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招待知縣,打開茶包一看,裏面有範公的一封親筆信寫著:“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住持立即派人去刨,果然刨出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寺廟重修,余下的錢購置了三百多畝廟田,住持感念範仲淹恩德,便在寺廟旁建了一處範仲淹讀書堂。
      聖人、建樹!
      10#
      发表于 2011-2-20 09:07:55 | 只看該作者
      一代名臣偉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1#
      发表于 2011-3-15 18:32:47 | 只看該作者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全是因爲肯吃苦好學!
      12#
      发表于 2011-4-5 23:18:13 | 只看該作者
      他的文采與政治才能同樣出色,被朱熹贊爲“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13#
      发表于 2011-4-18 22:03:04 | 只看該作者
      有個好母親真的很重要!
      14#
      发表于 2011-4-19 15:25:20 | 只看該作者
      學習就是進步的源泉···
      15#
      发表于 2011-4-21 16:08:57 | 只看該作者
      “心正好學”是大家效仿的榜樣!
      16#
      发表于 2011-4-22 15:42:54 | 只看該作者
      生活簡樸,過得一樣開心···
      將來 该用戶已被删除
      17#
      发表于 2011-4-22 23:41:59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发表于 2011-12-13 16:18:54 | 只看該作者
      無奈之舉!唉!
      19#
      发表于 2013-3-25 18:57:33 | 只看該作者
      範老,致敬
      20#
      发表于 2013-12-6 14:09:45 | 只看該作者
      古代婦女可以改嫁嗎?

      QQ|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思童網

      GMT+8, 2025-9-10 13:25 , Processed in 1.125180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4009328號-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複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HoME开心激情电影